幼教招聘:理论综合第一篇第九章第一节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 时间:
- 2018-12-19 16:31:10
- 作者:
- 胡老师
- 阅读:
- 来源:
- 山西教师资格网
考点聚焦
识记:幼小衔接的概念、家庭教育的含义、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理解: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掌握:幼小不衔接的原因及对策。
老师课堂
第一节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一、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儿童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三、幼小衔接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1.学习环境的改变
学前教育机构为儿童选择和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环境的布置比较轻松活泼、生动。学习、生活设施一般都相对集中,活动室、盥洗室、餐厅等紧密相连,儿童生活起来比较方便。活动室还有区角活动,儿童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儿童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区角主题可随教育活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玩教具的摆放也是以幼儿活动自主为准则。
进人小学后,儿童面对陌生的建筑物、宽阔的场地,会很不适应,教室环境布置相对简单和严肃,桌椅摆放是固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较少,还要受纪律约束。没有玩具,与同伴讨论或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较少。
2.生活制度上的不同
学前教育阶段,老师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对儿童首先要做好保育工作,关注儿童的生活和身体。每天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有2个或2个半小时的午睡时问,轻松舒适,管理上不强制,没有出勤的要求,作息时间比较灵活。
儿童上了小学以后,生活节奏发生巨大变化,小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儿童的生活节奏快速而紧张,有较为严格的作息时间,对儿童的纪律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生活只能靠自理,教师只是进行引导和提醒。午睡的时间保证不了,生活制度的急剧变化,智力活动时间的骤然增加,使儿童的神经系统负担加重,许多儿童感到疲劳,上课没有精神,以致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学前教育机构注重保教结合,教师对儿童的关爱有加,使儿童自然而然地对教师从心理上、生理上产生安全感、依恋感,彼此间比较平等亲密,加之儿童年龄较小,儿童完全独立活动的机会较少。
小学阶段,每个班虽然有一个固定的班主任,但教师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少。且儿童踏入小学,进入了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班集体,师生关系重新建立,彼此还要重新适应。加之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这给儿童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带来较大的困难。
4.儿童的主导活动和学习方式不同
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所决定,在学前教育机构,丰富多彩的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获得各种感官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没有家庭作业和考试,教师主要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创设丰富的环境和各种条件,使儿童在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中获得多方发展。
小学阶段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大纲要求进行系统教学,小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小学还有严格的考试和一定的家庭作业用来验证学生学习效果和巩固学习内容,其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与幼儿园有很大差别。
5.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要求不同
在学前教育机构,儿童学习是非义务的。学习不强调系统性、没有压力。教学活动从引导儿童在与丰富的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发展,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具体形象、灵活多样,儿童主动参与活动,活泼又有趣,没有压力。
儿童进入小学后,他们担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和成人对儿童的要求较具体而严格,儿童经常要接受各种考试,课业压力较大。小学阶段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课堂教学以教学为主,纪律约束性较强,致使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很难适应。
(二)学前儿童入小学不适应的主要表现
1.不适应课堂教学
调查表明,不少小学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的课堂教学表现出不适应,有的表现为上课很认真听,坐得很端正,眼睛直视前方,却忽视了听课过程,有时虽也下意识举手发言,但往往是答不上来或答非所问。有的表现为注意力易分散,保持时间短。有的表现出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常常老师讲到哪儿了,在书上找不到。
2.不知道如何用好课间休息时问
下课铃响了,有的孩子们还待在位置上,不懂得下课信号;有的学生匆忙冲出教室,到处乱跑;上课铃响了,有的孩子还离教室很远,待跑回教室,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的到上课了才想起要上厕所、喝水。这些现象说明有些儿童对课问有何用处、要干些什么不了解。
3.对完成作业的不适应
有的学生听不懂老师布置作业,或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记不住或记不下来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理解有出入;有的学生虽能听懂教师布置的作业,但为了逃避做作业或为了看动画片说没有作业;有的学生感到拼音和算术很难学,晚上作业要做到l0点才完成;有的学生对一笔一画写字感到厌烦等等。
四、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跟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充满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使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尽量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跟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根据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学习生活中感到困难。独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
3.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人际交往能力低的幼儿较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经常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因此,在幼儿园里必须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或其他活动,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幼儿园和家庭里,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给幼儿创造很多发展任务意识的机会。如教师或家长在幼儿完成值日生工作,完成画画、手工、计算等学习任务,完成某项家务劳动等,给予及时的肯定,特别在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坚持,可以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毅力,同时帮助他们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幼儿期问,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一致、一贯地要求,习惯才能养成。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所谓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备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学习不仅仅是有聪明的脑袋就行,离开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智力是不可能单独成长的。因此,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这一现象在一些幼儿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幼儿园应当坚决地反对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
五、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由于幼小衔接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多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曾经出现过
幼儿园向小学看齐和小学向幼儿园看齐两种倾向。在探索中大家发现,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绝不是单靠哪一方能完全解决的,必须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加强园、校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规律为依据,把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搞好衔接工作。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许多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三)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期的最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与实验成果。
有针对性地做好衔接工作还要求教师明确:尽管幼小衔接的“坡度”确实存在,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并非每个幼儿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的同时照顾个体差异,对每个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改善每个幼儿在入学准备上的不足状态。
(四)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目前,不少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观念,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与幼儿园、小学共同配合搞好过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在整个衔接工作中,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对儿童的关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儿园与小学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大力宣传做好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对此都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
/uploadfile/2023/1222/20231222025709519.jpg